首页 >> 重要动态

顾明远谈留学与教育

2018-10-19    【浏览字体:     

1.jpg

谈留学收获

比较大的收获就是学习马列主义。当时的苏联非常重视马列主义的学习,我学马列主义花了4年时间,第一年学《联共党史》,第二年学政治经济学,第三年学唯物辩证法,第四年学哲学。那时上课一般都没有教科书,而是强调看原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一本一本读下来,为我学习马列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学习很重视联系实际,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到当地的学校实习去了。那里大学二年级有3个月假期,其中1个月就是到中小学的夏令营当辅导员。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不能做辅导员,只是参观一下,但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国以后,我在中学工作了好几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仅仅待在屋子里讲教育,没有真实的感觉,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到学校工作几年以后,才真正找到了教育的感觉,进而才能提出一些自己的教育理念。

另外,苏联还非常注重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每个礼拜天都组织小活动,参观苏联的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平时教育学的课程里,还包括俄罗斯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谈在海外如何学习教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留学人员也要有理想信念,要珍惜出国留学的机会。

我经常和留学人员讲,不要光泡在图书馆。书籍资料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特别是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不需要出国门就能查到国外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外的教育到底怎么样,要到学校里走一走才知道。

同时,在国外学教育学的人一定不要忘记本国的教育。国外学到的经验必须要与中国的教育和国情实际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把人家的理念、方法移植过来。我希望留学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关心国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谈海归教师

总体上说他们都很好,他们能够回来,说明他们认可中国的发展,前景光明,回国有自己发挥的平台。中国历经几千年封建制度统治,目前仍残留着不少旧观念、旧思想,特别是很多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这些海归教师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有利于推动我们在观念上的转变。

谈教育对外开放

当年我们从苏联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毕竟只是一个国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了,我们才发现,中国无论在经济、技术还是教育上,都落后世界一大截。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三没有人才。资金、技术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人才没有办法。所以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能从中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如饥似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陆续派遣大批人员出国留学,他们回来以后确实对国家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日趋多元化,留学也一样。留学工作逐渐加强,留学政策逐渐放开,允许有条件的人自费出国留学,鼓励大家出去学习,国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留学,相信留学人员回国与否,都会对国家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如今,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留学,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不断强盛,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给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回国的留学人员也越来越多。今后我们要继续鼓励大家出去看一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所以留学人员即使留在国外工作,也能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只要心中有自己的祖国,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哪里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

谈教育现代化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但许多地方己经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珠江三角洲,紧接着是江苏省和上海市,教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普及了,就应该提出新的目标,因此下一步就是率先或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要求的。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才能推动全国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然而,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大家并不太清楚。为了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现代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研究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时,就对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了一些研究。我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向现代性发展的过程,最基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从而引起的不断变革。这在我1980年完成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论文中已经提到。后来我在给研究生讲课时给出了一个定义:“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反映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以及由此引起的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观念上的一系列变革。”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场全国性讨论,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于是,1995年我和高益民博士合写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一文中,重新对现代化的概念作了描述。文中是这样写的:“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后描述目标的那句话是高益民加上去的,我认为加得很好。

1997年,在全国热烈讨论教育现代化的热潮中,中国教育学会在无锡召开了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专门讨论了教育现代化问题。我写了《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一文,并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除了重申关于现代化的上述概括外,还提出了现代教育的8个特征,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体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变革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此外,我还特别强调,从教育观念来讲,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而现代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点特征: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观念的开放性、教育观念的民主性和教育观念的未来性。我想说明,教育现代化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有了一些指标,包括现代化的校舍、设备、受教育程度达到较高水平就算实现了,而是有一系列特征要求的,特别是教育思想观念要现代化。当然教育现代化也需要有一些可以操作的指标,但这些指标不只是硬件的,更重要的是软件,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来源|《神州学人》2018年第10期“教育老兵的留学故事”专题原标题:《教育大家眼中的留学与教育》

口述|顾明远采访|本刊记者朱国亮

整理|本刊记者刘晓蕾曹喆

摄影|樊世刚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咨询回复    总编介绍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82117号

版权所有: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本网站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制作维护,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96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