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动态

新中国第一批“洋学生”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始末(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留学中国

2019-10-15    【浏览字体:     

1.jpg

1951年,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参观卢沟桥

33人

1950年,中国政府与捷、波、匈、保、罗5国交换留学生建议提出后,外交部又与5国驻华使馆进行磋商,就互派学生的条件和待遇等方面进行反复讨论,最终中国与5国达成谅解备忘录。5国随后确定了派赴中国的留学生名单。实际到达中国的人数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8人,罗马尼亚5人,匈牙利5人,波兰10人和保加利亚5人。这与各国驻华使馆最初确定的人数不完全一致。

根据外交部《致罗马尼亚驻华大使馆备忘录》的记载,中方希望罗马尼亚派到中国的留学生,最好是“大学毕业生,且懂英文”,他们来中国学习的内容以“中国文,中国历史,近百年来中国革命运动史为主”,学习时间“最少4年:第一年与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学生一起集中住在清华大学,入为他们特设的语文班,第二年可由他们自由选择或入中国的马列学院或入中国的一般大学”。实际到达中国的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有的是高等学校毕业,有的则是大学毕业(如匈牙利向中国派赴的留学生皆毕业于布达佩斯大学),他们的政治面貌多为团员和党员。

1950年12月,罗马尼亚5名留学生,保加利亚5名和匈牙利4名留学生陆续抵达清华大学,专修班开课。1951年1月和9月,又有波兰10名、捷克斯洛伐克8名和匈牙利1名留学生加入专修班,专修班留学生人数达到了33人。

进步神速的汉语

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交给的重要任务,专修班逐步制定了规范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在教学方面,专修班制定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两年教学计划(草案)》,在管理方面制定并施行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暂行规程》。

按照《教学计划(草案)》,东欧学生来华第一年的汉语学习目标是能掌握1500字左右的常用汉字及一定数量的常用词汇,并能够以正确与流利的语言表情达意。

据当事老师回忆,当时整个教学工作都非常紧张。学生上午学4小时,下午还得辅导,一周学习6天。有时晚上还去学生宿舍和学生聊天,每天早出晚归,所以那时学生在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中进步很快,因为老师一直督促帮助着学生。起初还需要俄语翻译,不久后学生就能和中国老师与中国学生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了。

这批学生的汉语学习不仅进步神速,而且发音标准,这与他们使用录音机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密不可分。专修班里有两台邓懿从美国带回来的破旧录音机。当时除了讲课以外,还专门留有1小时听录音。用录音机把标准的汉语发音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帮助学生练习。学生有时也录下自己的发音,通过对比播放来校正自己的语音语调。据助教钟梫回忆:“罗明(罗马尼亚留学生,后来担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就整天抱着这个录音机,下午的时候,就来回听。”但是在平时的综合课、操练课,以及课余时间,录音机不是每个班每个人都能随时使用的,因此老师和助教也会像录音机似的不停地反复示范。就这样,依靠着反复听音、模仿和随时纠正语音语调,留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方块字形感到非常新奇,但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邓懿曾主张“必须及早将汉字介绍给学生,只有把看方块字写方块字变成学生的习惯后,他们才能对我国文化、我国生活觉得亲切,以便于以后自学”。

第二学年,考虑到教育部、外交部的安排,以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增加了一些政治课,其比重参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对我国留学生的办法,开始时并不太多,内容以时事、政策,以及了解中国为主。

伙食很好

当时与中国交换留学生的5个国家,条件也都比较困难,但是和中国比还是相对比较好的。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而且承担着抗美援朝的巨大耗费,人民生活还很困苦。但是,为了能够招待好远道而来的留学生,各个方面都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清华大学安排专修班的女生居住在清华学堂里面,男生住在后面的学生宿舍。这是当时最好的房间。后来钟梫提到此事的时候说:“学校的领导在这儿办公,下头给他们开辟了一个宿舍。

据1951年2月档案记载,“食堂及宿舍条件都很好,男生两人一屋,屋内设置也不错。清华在这方面是尽了力量的。伙食标准原定每人每月250斤小米,后增加到500斤(*编者注:小米为当时薪金的标准计算单位)。中西餐配合吃。服装方面,由教育部向财委请准,每人有2500斤小米的置装费(按我们出国留学生的标准发给)。一来北京就给每人做了一套棉衣,一双棉皮鞋等。此外,每人每月还有200斤小米的零用钱,整个加起来已相当于我们一个讲师或者教授的待遇。学生的反映:均认为伙食很好。”

文 | 陈强 孙奕 王静 钱景斌

来源|原载于《神州学人》2015年第7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咨询回复    总编介绍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82117号

版权所有: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本网站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制作维护,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96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