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动态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发展、新趋势、新举措

2017-02-24    【浏览字体:     

1487840103591060909.png

近年来,通过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在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向留学、支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谋划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积极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中呈现出新发展、新趋势、新举措。

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发展

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战略中充分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两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使命,部署了重点工作,强化了各项保障措施。这两个文件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夯实中外人文交流成果。自2000年起,中国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和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六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已经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2016年6-10月,先后举行中美第七次、中法第三次、中俄第十七次、中印尼第二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2016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12月在上海举行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

三是加快培养五类国家急需人才,推进国别区域研究全覆盖。加大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来华杰出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人才保障。2015年,非通用语种人才共录取996人,涉及33个国家、38个非通用语种;在国际组织人才方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派首批23位研习人员;在国别和区域人才方面,面向10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方向,资助16人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未来科学家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顶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在培养来华杰出人才方面,积极落实“来华留学高端硕士学位奖学金项目”,2015-2016学年共有来自30个周边国家和部分重点非洲国家的140名学员来华学习。为配合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42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共覆盖国别超过90个,重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的全覆盖。

四是双向留学趋势加强。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留学回国、来华留学人数均大幅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留学生遍布180多个国家。各类留学回国人数总数为40.91万。从1978年到2015年底,222万人已完成学业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的80%。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亚洲重要的留学目的国。2015年,共有39.76万人次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分别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从1950年到2015年,来华留学规模累计已达372万人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越南副总理阮善仁、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国家领袖。

中外合作办学招收优秀国际学生成为新亮点。宁波诺丁汉大学等7家中外合作大学目前在校的国际学生总数为1940人,生源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攻读学位。中外合作大学的国际招生与国外合作大学使用相同的招生标准。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有国际学生为了就读上海纽约大学而拒绝了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入学邀请。

五是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经审批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469个,其中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7所正式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正在筹备设立的中外合作大学。本科以上层次二级机构和项目1212个,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十二大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从办学规模来看,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从合作对象上看,涉及36个国家和地区、830所外方高校、720所中方高校,外方高校中包括美国杜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近10所全球TOP50的高校,中方高校包括近百所211/985高校。2015年,有第三方评估报告对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引进了一批高质量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资源增多,在满足选择性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出现,尤其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家中外合作大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独特样本。从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录取情况来看,7家中外合作大学文理科录取平均分数线比一本平均分数线分别高出30分和50分以上。中外合作大学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喜人的办学成果得到社会的高度肯定。

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对外开放,关键是提高质量,而不是盲目地扩大规模”“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要求,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服务和服从与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着眼当前,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面临新趋势:

一是适应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更加注重质量。近年来,我国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拥有1500余万名教师、51.4万所学校、2.58亿在校生。2015年12月,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高,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5%,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在稳步增强。教育的发展推动中国教育进入质量提升新阶段,质量将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现中国教育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二是贯彻落实两个重要文件,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要紧紧围绕《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两个重要文件(以下简称“两个文件”),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要以“提质增效”为重心,做好提高留学质量、提升涉外办学水平、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等六项重点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教育交流的使命要为沿线各国的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人才支撑,重点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共建丝路合作机制三方面的重点工作。

三是积极参与并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2015年11月,我国启动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确定为中国重大举措。“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5项任务,其中前3项都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直接相关,包括: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当前,中国高校正围绕“双一流”建设方案,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要积极参与并服务“双一流”建设。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新举措

一是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外人文交流。首先,建机制。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制度保障、打造品牌项目、开展理解教育,充实丰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机制建设要“立体”,推进方式要多样,要实现多方参与。其次,通语言。语言是各国之间开展有效沟通的钥匙。通过扩大与各国政府间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开发语言互通共享课程等,把汉语推广和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等涉及我国战略利益的举措纳入沿线各国利益框架,实现共赢。如2015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访美的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宣布启动“百万强”计划,到2020年实现100万名美国学生学习中文。通过这个计划,让更多美国学生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最后,传理念。利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方式,通过各类群体传播中国理念,讲好中国故事。

二是强化实质性合作,参与高校“双一流”建设。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尤其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参与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过程当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作用。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天然优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块试验田来寻找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先进理念与先进方法。我们提出“一靠引进、二靠合作、三靠借鉴”,引进一流大学、特色学科和高水平师资;合作开展课程开发和科技创新;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三是提质增效,提升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品质。目前,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提质增效是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当前的头等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两个文件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要显著提升留学质量,明显提升我国涉外办学效益,有效拓展多边教育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推动学历学位互认。与外国政府签署学历互认协议非常重要,标志着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可,也会推动双边的很多合作。所以,推动学历学位互认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自1988年与斯里兰卡签订互认协议开始,逐步与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签署了互认协议,2016年分别与波兰、印度尼西亚和捷克签订了互认协议。目前,我国已与46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动学历学分互认,做到“一带一路”国家全覆盖。

五是加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国际合作。提升质量将是跨境教育的核心内涵。目前,我国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AA)、法国科研与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HCERES)签署了相关协议,开展了跨境教育质量认证与保障等方面的合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教育质量组织的合作,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质量的提高;将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制定,让标准的进步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新保障。

六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效益。首先,要不忘初心。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要助力引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寻找创新路径。将国际一流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理念进行中国化的实践,这是我们办学的初衷,不能仅局限于资源的引进,更不能成为学校的“摇钱树”。其次,要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中外合作办学承担着改革创新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借鉴世界一流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吸收、改造、内化,形成中国化的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创新。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要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我们将修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解决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最后,要加强监管。我们将更加严格地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严格审批,依托教育涉外监管网和第三方机构,加强评估、强化退出,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

教育承担着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应立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中要进一步做好服务、搭好平台,通过共同努力,促进各国教育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咨询回复    总编介绍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82117号

版权所有: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本网站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制作维护,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96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