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动态

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2019-01-11    【浏览字体: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项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理念更新和战略转向的开启。①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需要综合协调、广泛参与、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从传播学的角度考量,有多重维度、多种路径可供选择。外国来华留学生和校友是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既有海外成长经历又有中国生活体验,还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经验,从不同角度审视,他们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做好这一群体的工作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必然选择。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收对象、传播效果。由于拉斯韦尔用英文中5个以W开头的单词代表这些要素,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5W模式。这一模式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传播全过程,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经典范式。讲好中国故事,目标是用受众特别是外国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追求最好的传播效果,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承载中国故事的来华留学生和校友是高效的传播主体

讲好中国故事,应当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政治倾向、社会心理和认知模式,考虑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对中国故事的解构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排斥和误解。②传播主体是传播活动的起点,是影响传播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传播对象更加接近的传播主体,有利于消解传播中出现的认知落差和对接困惑,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传统的传播策略下,中国故事的传播主体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宣传机构,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主体,应当突破原有主体的限制,构建更加宽广的传播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将来华留学生培养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进行布局,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校友。近年来,来华留学事业取得了更大发展,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来华留学生达到48.92万人,来自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这些留学生和校友正在日渐成为一个更加庞大而有国际影响力的群体,他们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更是许许多多中国故事的主人公,他们应当成为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主体。外国留学生眼里的中国和口中的中国要远远比大众媒体传播的中国更让人信服。③

来华留学生和校友与中国故事的目标受众更加接近。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接近性对增加传播效果至关重要,有传播专家指出,应当尽可能使得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在经验、理念、水平、地位等方面接近。④在国际传播中,社会文化和语言语境的接近性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中国故事的目标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这些受众所处地域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来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和学成归国的校友几乎覆盖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对各自母国的环境更加了解,与中国故事的当地目标受众非常接近,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具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更容易被当地受众接受、扩散。

来华留学生和校友具有更好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跨文化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传播主体需要将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传递给其他国家的目标受众,在编码和解码中,传播主体需要充分了解中国的情况和目标受众所在国的情况,保证传播的准确性、趣味性、有效性。来华留学生和校友了解中国的情况,亲历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目睹了中国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在外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传播经验,培养了较好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他们可以根据外国受众关心的话题,结合自己在中国的所历所见,将这些内容按照西方的解码方式整理成个性化的故事,传播给目标受众。

要发挥来华留学生和校友作为传播主体的效果,一方面,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北京大学积极推动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趋同教育,让他们完全融入学校环境,推动他们与中国学生沟通交流。同时,积极举办第二课堂,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动,通过“感知中国”参访实践、中国家庭短期体验等活动,增进他们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举办跨文化适应性讲座和跨文化主题交流沙龙,依托北京大学传播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交流活动。

1.jpg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该丛书展示了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的成长历程,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为理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海外视角,是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来华留学生和校友所历所见的中国故事是优质的传播内容

精彩的故事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动描写,是吸引公众并使之信服的独特手段。⑤许多发达国家成功塑造国家形象的案例证明,讲述故事是一种有效的宣传策略。人们可能排斥观点的灌输,但故事可以成为全球传播的有效桥梁,好故事可以缓解抵触心理,乃至助力沟通,增进感情。⑥美国梦的成功塑造,正是得益于一个个鲜活的美国故事的广泛传播。

以北京大学来华留学生为例,他们有许多有趣的故事。2015年,媒体广泛报道了一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交换生和北大保安结为朋友的故事:来自斯坦福的白磊在努力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主动跟北大保安吉红涛交流,之后两个人经常谈论各种问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吉红涛带着白磊回到河南老家参加劳动,帮助白磊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在汉语演讲比赛中,白磊讲述了他用4个月时间结识的这位“一生的朋友”。来自美国的欧阳凯,2014年取得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后开始在北大学习。他有两个梦想,一是中文说得流利,二是改善中美关系。2016年9月,他的照片和中文稿在《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刊登,被采用为封面报道,在写给学校老师的信中,他提到“这篇是关于我家乡得克萨斯州的暗夜保护运动,我如此想实现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并同时推进两国的环境保护”。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北京大学启动了“我眼中的中国/北大系列活动”,给来华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眼中的北大、分享北大故事、表达对中国感情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提供素材,分享来华学习生活的点滴感受,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宣传报道。

北京大学的许多来华留学生校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所在国家同中国交流的友好桥梁,在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也将北大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了世界各地。他们的故事,是中外人文交流的生动注解,为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华留学生校友的中国故事,记录了校友在北京大学学习的过程,展示了他们毕业后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与北大、中国的终生情谊。CNN北京分社前社长吉米,毕业后在《时代周刊》、CNN等知名外国媒体任驻华记者,多次参加中国两会等重要活动的报道,采访过中国许多国家领导人,在帮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非常关心母校,2010年以来一直担任北大国际校友联络会会长,退休后选择了回北大任教。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先在北大学习汉语,后来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多年担任驻华大使,他和很多在华担任外交官的其他校友一起,为中国和他们所在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付出了很多努力,多年来,他还坚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母校开设阿拉伯语课。这些中国故事在很多国外的读者中引起了反响。

多形式、立体化的平台是重要的传播渠道

选择传播方法,必须要考虑传播对象的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和接受习惯,也要考虑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承载主体,还要选择故事的传播介质和渠道,当好故事的内容确定以后,讲述方法就成为传播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了。⑦

用好传统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北京大学很多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专题节目,分享了他们对“一带一路”和中国发展的美好期待。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启动了《我的中国故事》视频大赛,请来华留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和展示自己与中国结缘、在中国生活的有趣故事。为了充分展示北京大学在培养国际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就,学校启动了“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计划,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整理、出版优秀留学生校友的故事,列入该计划的口述实录已有近20本,丛书第一辑12本已经完成出版。这些图书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校友的中国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变化和国际关系发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北京大学还积极利用《北大人》《北京大学校报》等传统媒体,分享来华留学生和校友的故事。

开拓新型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借助互联网媒体进行全球性跨文化传播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在微信上开展系列报道,讲述来华留学生和校友的精彩故事。同时,做好网络直播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北京大学的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直播,很多留学生参与学校大型品牌校园跨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文化节的网络直播,还有学生参与以“留学生在北京”等为主题的网络直播。

此外,还可通过其他多种平台讲述留学生和校友的中国故事。在2016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英国女生白若汐作为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历史上第一位来华留学生发言代表,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中分享了她来到中国、结缘北大、结识中国朋友的精彩故事。以全球性眼光审视议题的大型节目《世界青年说》中,有很多各国留学生参加,北大留学生高佑思担任了节目嘉宾。北京大学每年组织汉语演讲比赛,其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我和北大的故事”,通过比赛的方式,让留学生讲述、交流各自的北大故事。

通过来华留学生和校友讲好中国故事,是在世界舞台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应当开展更加系统的研究,制定长远的传播策略,将其置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战略中进行设计并加以推动。(作者王勇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副研究员;陈峦明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四个转向》,作者李成,《中国记者》2016年第5期,第27-29页。

②《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作者苏仁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2期,第43-45页。

③《在生活中促进交流——谈如何利用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传播》,作者蔡印同,《对外传播》2011年第3期,第30-31页。

④《略论传播效果与传播对象》,作者李佳,《传媒》2014第20期,第26-28页。

⑤《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美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经验及启示》,作者姚晓东,《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第104-110页。

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四个转向》,作者李成,《中国记者》,2016年第5期,第27-29页。

⑦《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作者苏仁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2期,第43-45页。

文 | 王勇  陈峦明

来源 | 《神州学人》2019年第1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咨询回复    总编介绍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82117号

版权所有: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本网站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制作维护,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96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