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动态

新中国第一批“洋学生”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始末(下)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留学中国

2019-10-15    【浏览字体:     

1.jpg

1952年夏,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师生在清华大学合影

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专修班留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是逐步丰富起来的。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虽然考虑到了中外学生联络的问题,但是效果并不好。档案中记载说,“清华团委虽指定了5位同志和留学生联系,但由于大家功课很忙,生活、学习不在一起,所以联系很差,学生感到生活很苦闷,除上课外,别无事做。已提出了要音乐、要体育并希望能和我党团员交朋友,及多参加一些群众性的政治文化活动”。

此后,在教育部、团中央和清华大学的安排下,专修班曾先后组织全体留学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周年的庆典活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参加了国际学生联合会亚洲学生疗养院的奠基典礼。此外,在留学生的要求下,还组织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代表团与留学生的座谈会,满足了部分留学生参加政治生活的要求。

专修班还在暑假期间安排了两次参观,主要是去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其中一次还去了扬州,参观了引淮工程。参观完毕后,暑假的其他时间,外交部就安排留学生在北戴河休养。当时专修班留学生的参观对于地方上来说也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外事安排,各个地方外办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当地都会组织省市领导人和留学生会见。熊毅就对当时在南京参观紫金山天文台的情景印象深刻,“沿山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都是解放军,这倒像是检阅了。”因为当时社会还不太安定,地方政府用高级别的警卫待遇来接待专修班的外国留学生,也可见当时专修班所受的重视。

融入与共鸣

为了丰富留学生的业余生活,负责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冯忆罗、钟梫等人也积极联系安排各种活动,后来形成每个星期天都组织活动的惯例。当时负责清华青年团工作的艾知生经常会安排中国学生陪同留学生们游览、参观或者联欢。专修班的留学生周日到北京的景点去游览,也去风景区周边的农民家里参观,了解中国的民情。专修班注意将教育工作与游览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1951年夏初,专修班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卢沟桥,请当地的干部同志介绍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历史。波兰学生克莱曼作为学生代表用德语发言,傅惟慈翻译,介绍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入侵波兰,欧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这次参观融入了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和统治的历史教育,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到了过年的时候,所有的留学生和中国师生一起熬夜,到子夜12点敲钟的时候,全都走出来,在大礼堂前面的广场上融在一起,互相拥抱庆贺,非常热闹。

1952年

1952年暑假,中国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在此情况下,9月28日,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被整体调进了北京大学,并更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原有的师资力量也转移到北大,班主任仍由周培源兼任。之所以将专修班的名称从“东欧交换生”改为“外国留学生”,是因为经过2年的发展,留学生的国别结构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外国留学生增至77人,其中东欧诸国44人,朝鲜29人,蒙古4人。

而从清华转到北大继续学习的语文专修班的这33名东欧留学生,在完成了1年半到2年的汉语学习后,陆续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开始进行专业学习。他们中间走出了一批掌握汉语、熟悉中国社会和文化、对华友好的高级人才,例如:罗马尼亚前任驻华大使罗明、罗马尼亚中国历史研究专家萨安娜、波兰前驻华大使董博若、匈中友好协会前主席戴伯纳、匈牙利罗兰大学教授尤山度、波兰科学院教授施乐文、华沙大学教授石端等等。

文|陈强 孙奕 王静 钱景斌

来源|神州学人(原文刊载于《神州学人》2015年第7期)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咨询回复    总编介绍     网站地图     京ICP备05082117号

版权所有: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 本网站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制作维护,保留所有权利。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96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5